微信服务号

微信订阅号

关注微信
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健康科普 >>健康促进

健康促进

健康科普丨小满时节,解锁中医养生的“小满智慧”

字号: + - 14

  “小满小满,麦粒渐满。”当立夏的清风刚刚吹过,2025年5月21日,我们即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小满。在这个万物生长繁茂、阳气渐盛的时节“小得盈满”,中医养生蕴含着独特的“小满智慧”,这些智慧不仅与自然规律紧密相连,更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带来切实的健康保障,下面就为大家一一解读。

01顺应天时,起居有常

  小满后,白昼时间延长,夜晚时间缩短,此时要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,适当调整作息。我们可以遵循“晚睡早起,午间小憩”的原则。晚睡不要超过23点,早起可在清晨6点左右,以顺应阳气的升发。中午11点至13点是心经当令之时,哪怕时间紧张,也最好小憩15-30分钟,有助于养心安神,使下午精力充沛。同时,小满时节气温逐渐升高,但昼夜仍有温差,且降雨增多,空气湿度大,形成“湿热并重”的气候特征。中医认为,湿为阴邪,易困脾胃,阻滞气机,引发湿疹、食欲缺乏、关节疼痛等问题;而外热与内热交织,易导致心火旺盛、烦躁失眠。此时养生需兼顾清热、祛湿、养心三大核心。

02祛湿健脾,饮食有道

  小满时节,湿气较重,湿邪易困脾,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。因此,祛湿健脾成为养生的关键。在饮食上,我们可以多吃一些具有清热利湿、健脾作用的食物。比如薏米,它被誉为“祛湿之王”,无论是煮粥还是与红豆搭配做成红豆薏米汤,都能有效利水渗湿;冬瓜富含维生素和膳食纤维,性寒凉,有清热利水、消肿的功效,可煮汤或清炒食用;山药则是健脾的佳品,既能健脾气,又能滋脾阴,无论是蒸煮后直接食用,还是与排骨一起煲汤,都美味又健康。

  此外,小满时节应尽量避免食用生冷、油腻、辛辣的食物。生冷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,加重体内寒湿;油腻食物不易消化,会增加脾胃负担;辛辣食物则容易助热生火,引发口腔溃疡、便秘等问题。同时,要注意饮食的节制,避免暴饮暴食,每餐吃到七八分饱即可,给脾胃足够的消化时间。

03情志调节,心平气和

  中医认为,“心主神明”,情绪的变化与心脏功能密切相关。小满时节,天气炎热,人们容易感到烦躁不安,情绪波动较大。此时,更要注重情志的调节,保持心情舒畅、心态平和。我们可以选择在清晨或傍晚,到公园、河边等空气清新的地方散步,呼吸新鲜空气,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美好;也可以练习一些舒缓的运动,如太极拳、瑜伽等,在一招一式中放松身心,排除杂念;还可以培养一些兴趣爱好,如绘画、书法、听音乐等,通过艺术的熏陶来陶冶情操,缓解压力,让内心保持平静。

04穴位按摩,日常保健

  在日常生活中,我们可以通过简单的穴位按摩来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。足三里是人体的重要保健穴位,位于小腿外侧,犊鼻下3寸,犊鼻与解溪连线上。每天早晚用大拇指按压足三里穴,每次按压5 - 10分钟,以穴位处有酸胀感为宜,能起到健脾和胃、扶正培元的作用。丰隆穴也是祛湿的要穴,在小腿前外侧,外踝尖上8寸,条口外,距胫骨前缘二横指。按摩丰隆穴可以化痰祛湿,促进水液代谢,同样采用按压的方式,每天坚持按摩,对身体健康大有裨益。另外,按摩内关穴,它位于前臂掌侧,腕横纹上2寸,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,能够宁心安神、理气止痛,对于缓解因情绪波动引起的心慌、胸闷等症状有很好的效果。

05药食同源,茶饮相伴

  除了日常饮食,我们还可以利用一些药食同源的材料制作养生茶饮。例如,用荷叶、陈皮、山楂一起泡水饮用。荷叶具有清热解暑、升发清阳、凉血止血的功效;陈皮理气健脾、燥湿化痰;山楂消食健胃、行气散瘀。三者搭配,既能祛湿,又有助于消化。再如,将菊花与枸杞搭配制成菊花枸杞茶,菊花能清肝明目、清热解毒,枸杞则滋补肝肾、益精明目,在小满时节饮用,可缓解因天气炎热和用眼过度引起的眼疲劳、上火等症状。

  小满时节既是自然界的丰收前奏,也是人体调养的关键期。通过科学饮食、适度运动、情志调摄,不仅能预防“苦夏”,更能为长夏健康打下基础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“正气存内,邪不可干”,唯有顺应天时、平衡身心,方能在湿热交织的夏日保持生机勃勃。让我们遵循中医的“小满智慧”,与自然和谐共生,享受健康人生。


  参考内容:黄帝内经、中医科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