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患情深
人文视角|“心”门重启处 守护与生命共流淌
这个夏季,阳光再烈,也抵不过赵先生一家心中翻涌的热流。本溪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的病房里,一场与死神的对决惊心动魄,而医护人员掌心的温度、眼底的关切,成了刻在他们生命里的光。
赵先生的母亲被呼吸困难裹挟着送进医院时,他的心揪成了一团。母子俩对医学知识全然陌生,看到“二尖关闭不全”的诊断一下子又紧张起来,直到遇见段超副主任,耐心听老人絮叨症状的耳朵,那双手在纸上一笔一画勾勒心脏瓣膜的手,让慌乱渐渐落地。“您看,这二尖瓣、三尖瓣就像家里的木门,合页松了关不严,风一吹就晃,心脏可不就累坏了?”段超的比喻带着烟火气,连手术风险都讲得像“修门时可能遇到的小磕碰”。看着母亲紧锁的眉头慢慢舒展,赵先生攥紧的拳头也悄悄松开。
为了让老人早日解脱病痛,周传江主任、段超副主任带领团队迅速制定了专属手术方案。
周日的手术室灯亮得格外早,薛志强主任的麻醉团队,边旭护士长的手术护理团队严阵以待。7点30分,心胸外科、麻醉科和手术室的医疗团队已站在手术台旁,白大褂口袋里的手机调着静音,那本该是陪伴家人的时光。6个小时里,无影灯将他们的影子钉在墙上……当二尖瓣生物瓣膜置换术、三尖瓣成形术体外循环辅助开放性心脏手术顺利完成的那一刻,在外焦急等候的赵先生激动不已,更让他喉头发紧的是,前一天塞给医护人员的“心意”,竟原封不动存进了母亲的住院账户,收据上的字迹方方正正,像他们挺直的脊梁。
术后,老人被周传江主任护送至重症医学科,与医护人员反复叮嘱注意事项,连细微处都不肯放过,更是雷打不动地每日查房,深夜值班后也坚持来看恢复情况。
术后第二天,老人在重症医学科浦嫚丽主任带领的团队精心指导和悉心照料下,能够正常缓慢地下床活动,实在令家人惊喜。段超脸上洋溢着鼓励的笑容,说道:“阿姨,您走得比我想象中还要稳呢!”得知母亲下床的好消息,让赵先生激动的泪水已经模糊了眼前的一切,他原以为这么大的手术至少要躺上半个月。
转回心胸外科病房后,老人被张秀荣护士长带领的护理团队同样呵护着。张秀荣护士长一来查房会先帮其掖好被角,“今天胃口咋样?”责任护士沈毅教会吹气球练肺功能,手把手握着她的手调整力度,“慢点,就像吹肥皂泡似的。”荆妮护士帮其叩背排痰并温柔地说:“忍一下,痰出来就舒服了。”拔管那天,沈毅一直握着老人的手,掌心的温度透过皮肤传过来,“别怕,数到十就好。”……
不久前,老人顺利出院了。站在医院门口,赵先生和母亲深知这份重获新生的喜悦,背后凝聚着周传江主任、段超副主任、张秀荣护士长,以及本溪市中心医院全体医护人员无数的心血与辛勤的汗水。
赵先生在感谢信里写道:“是本溪市中心医院心胸外科的全体医护人员,凭借精湛医术、无私奉献和无微不至的关怀,从死亡线上将我的母亲成功拉回,赋予了她第二次生命。这份恩情,重如泰山,我觉得有必要用最真挚的文字讲述这段难忘的经历,表达我们全家人对他们的深深敬意与感激……”
编者感悟
医院,充满生与痛,总有一些瞬间,让我们看见超越技术本身的温度。当医者把复杂的病情化作生活里的寻常比喻,当手术台的灯光替代了周末的家庭时光,当“心意”被悄悄转化为住院账户里的数字,那些藏在白大褂下的坚守,早已超越了职责本身。医务人员修补的是身体的“门户”,更是患者对生命的信心,传递的是专业的诊疗,更是让患者和家属心安的力量。
从手术台前的全神贯注,到病房里的掖被角、教吹气球,这些细碎的片段里,藏着最动人的医患图景,这不是冰冷的器械与病症的对峙,而是人与人之间的托底与信赖。当患者眼中重新亮起光,这就是医者仁心,是有人甘愿用自己的专业与热忱,为陌生人的生命撑起一片晴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