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患情深
人文视角|3分钟生死接力与一场“震颤”突围:影像人用最暖的“隐形翅膀”守护生命
白衣燕帽洁无尘,
技师拍片犹认真。
CT螺旋忙昼夜,
寒冬暑夏忙晨昏。
注射脉脉情怀暖,
影像清清服务臻。
科室合作出精准,
治病救人又回春!
在医院这个充满白色身影的地方,每天都在上演着与疾病的较量。但比仪器更精密的,是医护人员的警觉;比药物更温暖的,是跨越科室的协作。这两则发生在CT室的故事,藏着医患间最动人的默契——他们用专业当翅膀,为生命护航。
第一则故事:3分钟,从“窒息”到“睁眼”的生死接力
近日,本溪市中心医院医学影像科CT室的门刚推开,第一位做增强CT的患者张大姨躺在检查床上,护士郭楠楠俯身接高压注射器时,指尖顿了顿:张大姨的口唇泛着淡淡的青紫色,像蒙了一层薄霜。
“大姨平时喘气费劲吗?”她抬头问家属。家属摆摆手:“甲状腺旁长了个肿物,压着气管,平时就这样,没事儿。”
“没事儿”三个字轻飘,郭楠楠却摸出了不对劲。她转头对技师关乃哲低声说:“呼吸不稳,流程加快,多盯着监护。”
话音未落,张大姨突然闷哼一声,未扎针的手“咚”地垂落,扎针的手乱晃,脸色瞬间紫得像熟透的桑葚。
“快暂停!”郭楠楠喊着冲进扫描间,探鼻息、摸颈动脉,心猛地一沉:“窒息了!”
郭楠楠双手交叠按在张阿姨胸口,按压、通气,力度是培训时练到手腕发酸的标准,节奏是刻进肌肉记忆的“30:2”。关乃哲立刻接手心肺复苏,郭楠楠转身就拼命地往急诊跑,刚到门口就喊道:“CT室急救!”
登记员黄鑫推着平车冲过来,急诊医生陈通听到喊声,拔腿就往CT室跑。从张大姨出事到陈通带着设备冲进CT室,墙上的时钟刚走了3分钟。
这时扫描间里已有了微光:关乃哲的按压下,张阿姨喉咙里发出微弱的呻吟,支援护士胡淑静正蹲在床边吸氧,监护仪上的氧饱和度数字慢慢往上跳。
“大姨,能听见我说话不?”胡淑静轻拍她的肩,把她身体侧卧,张大姨眨了眨眼,眼里虽有慌,却亮了,那是生命回来的光。后来转运时,她攥着郭楠楠的手小声说:“刚才像掉水里,多亏你们……”
第二则故事:当震颤遇上CTA:多学科搭起“精准桥”
没过多久,还是这间CT室,技师王靖涵盯着屏幕皱起了眉。做双下肢CTA的患者左下肢一直在颤抖,像揣了个小马达,震颤会让影像糊成一团,没法看清血管,检查就白做了。
护士马利群试着帮患者按腿,轻声安抚,可那抖动停不了。患者急得抹汗:“是不是查不了?我这腿……”
王靖涵没犹豫,立刻联系管床医生:“患者震颤影响成像,能不能请麻醉科来帮忙?”
申请传到麻醉科时,薛志强主任第一时间响应,立刻前往CT室,仔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、震颤程度及麻醉风险,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,迅速制定了精准的麻醉方案,既要确保患者在检查过程中保持稳定状态,又要兼顾术后快速苏醒的安全性。
药物缓缓推注时,王靖涵和马利群守在旁边,看着患者的腿慢慢平静下来。CT机启动的嗡鸣声里,影像一点点显影,血管的分支像清晰的树枝,每一处细节都看得分明。
检查结束,患者醒过来,家属握着麻醉科主任薛志强的手红了眼:“以为查不成了,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想出办法……”
编者感悟
CT室的灯,总亮得很执着。它曾映出患者苏醒时渐亮的眼神,也清晰勾勒过血管里流动的轮廓,但比这灯光更灼亮的是医护人员眼里的责任,患者伸手时,他们永远是最先递过温度的人;治疗遇阻时,他们永远是最先俯身搭桥的人。
患者躺上检查床的那一刻,托付的哪里只是身体,更是对“活下去”的沉甸甸的期待。而医护人员的回应,从不是孤军奋战:护士的细致观察、技师的精准配合、医生的及时驰援,像一张无形却有力的网,总在最需要时,稳稳托住每一个生命。
他们从不是披甲的超人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只是把“责任”熬成了刻进日常的本能。所谓医者仁心,或许就藏在多留意的那抹唇色里,藏在没放弃的那次成功检查里,藏在烂熟于心、随时能出鞘的急救技能里……他们是医院里最寻常的身影,却把“健康所系”四个字,悄悄融成了骨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