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疗专题
中国镇痛周丨摆脱疼痛 享受无痛生活
疼痛被认定为除呼吸、脉搏、体温、血压之外的人类第五大生命体征。2025年10月20日至10月26日为今年的中国镇痛周,主题是“关注中低收入地区的疼痛管理、研究与教育”。
疼痛是每个人都曾有过的体验,然而人们对疼痛的认识却是片面的,有些人认为疾病好了,疼痛就会消失,所以长久以来一直忍受着疼痛带来的身体和精神上的折磨。世界卫生组织2000年就提出“慢性疼痛是一类疾病”人们逐渐意识到疼痛的重要性,及早摆脱疼痛,享受无痛生活。
疼痛是身体在向您报警,有些疼痛可能是疾病的信号,也有些疼痛本身就是疾病的临床表现,出现疼痛千万不要忍,要及时到医院就诊,让专业医生帮您诊治。
如何向医生描述疼痛?
01 出现疼痛,就诊时需回答的内容
哪里疼痛?疼痛是从何时开始?什么原因引起的疼痛?家族中是否有其他人有过疼痛?疼痛最明显的部位在哪里?是否伴随其他部位疼痛?疼痛是否游离不定?
02 按时间分
急性疼痛:疼痛时间小于一个月
亚急性疼痛:疼痛时间大于一个月且小于三个月
慢性疼痛:疼痛时间大于三个月
03 按疼痛的部位来分
躯体痛:能精确定位疼痛部位
内脏痛:疼痛部位弥散
神经痛:外周或中枢神经受到伤害引起
04 疼痛的影响因素
准确描述每次疼痛的诱发或加重原因,如着凉、劳累、情绪变化等。疼痛发作时如何缓解,如口服药物是否有效,应用药物种类,热敷或理疗后是否有效等。
05 按疼痛的性质来分
常见的有酸痛、胀痛、刺痛、刀割样痛、绞痛、烧灼样痛、放电样痛、波动样痛。
06 疼痛的影响因素
诱发和加重的因素或缓解的因素
07 伴随症状
说明除了疼痛之外,是否还有其他伴随症状。如麻木、恶心、视物不清等。
08 疼痛等级
医生可以通过疼痛的等级,判断患者的病情程度。为了准确描述疼痛的程度,国际上通用数字分级法,将疼痛分为10个级别。
0级:无痛
1-3级:轻度疼痛(间歇痛,可不用药)
4-6级:中度疼痛(持续痛,影响休息,需要止痛药)
7-9级:重度疼痛(持续痛,不用药物疼痛不能缓解)
10级:严重疼痛(疼痛持续剧烈,伴随血压、脉搏等变化)
二、疼痛的治疗方法
药物治疗:主要药物有非甾体抗炎药物、弱阿片类药物、强阿片类药物、抗神经痛药、抗焦虑抑郁药等。
物理治疗:冲击波、热疗、针灸等。
微创治疗:超声引导下神经阻滞、射频神经调控毁损技术、药物神经调控技术、三氧治疗技术、相关药物泵植入术、低温等离子消融术等。
01 人们对疼痛的几大误区
误区一:疼痛忍忍就过去了,治疗也不去根。其实疼痛是身体在发出求救信号,延误治疗时机,疼痛就会迁延不愈,甚至影响机体功能。
误区二:镇痛药物不治病,只能缓解疼痛。事实上镇痛药物不仅能缓解疼痛,对于软组织无菌性炎症及神经的损伤都有治疗作用。
误区三:止痛科的注射治疗是封闭针吗?其实当前国内疼痛治疗技术已经进入可视化时代,现在的疼痛治疗技术,均在超声引导下,进行精准的神经注射治疗及肌筋膜软组织的水分离技术,精准、有效、安全。以往的封闭针已经被淘汰。
关注疼痛,科学就医
让我们共同关注疼痛,走近疼痛,早日享受无痛人生。当疼痛发生时,我们不要自行用药,因为在没有明确病因之前自行口服止痛药物,可能会导致病情的掩盖甚至误诊,从而延误了病情,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,甚至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后果。疼痛不缓解或有加重的趋势,我们应该及时到医院就诊,尽早明确诊断并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镇痛处理。
专家简介
薛志强,本溪市中心医院麻醉科主任、主任医师,硕士研究生导师。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麻醉药理学组委员,省质控中心委员,中华口腔医学会辽宁分会口腔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,省细胞生物学会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,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麻醉与镇痛专业委员会委员,本溪市自然科学医学学科带头人,本溪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分会主任委员,本溪市麻醉质控中心主任,本溪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委员会成员。擅长疑难、危重患者的抢救和临床麻醉工作,以及常见疼痛性疾病的诊疗工作。
出诊时间:每周三上午
出诊地点:门诊楼三楼止痛门诊专家诊室
(出诊时间以实际情况为准)
胡志新,本溪市中心医院麻醉科止痛门诊副主任医师,中国民族医药协会软组织疼痛分会委员,本溪市医学会麻醉专科分会委员,本溪市医学会麻醉质控专科分会委员。曾在北京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疼痛科进修学习。获得国内肌骨超声可视化诊疗岗位技能合格证书。擅长超声引导下头痛、头晕,胸廓出口综合症,颈肩腰腿痛,胸神经痛,外周关节及软组织慢性疼痛,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,三叉神经痛,蝶鄂神经痛,突发性耳聋、耳鸣、脑鸣,过敏性鼻炎,面神经炎等各类急慢性疼痛的可视化精准诊疗。
出诊时间:每周五上午
出诊地点:门诊楼3楼止痛门诊专家诊室
(出诊时间以实际情况为准)
参考文献:
1.世界镇痛日:疼痛是一种疾病,应及时控制和治疗,新华网
2.中国神经病理性疼痛诊疗指南(2024版)
3.韩睿,等一种新的疼痛分类方法和治疗思路【J】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17,23(5):328-330
下一篇: 世界精神卫生日丨人人享有心理健康服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