健康促进
体重管理年丨中医智慧助力全民健康减重
近年来,我国超重肥胖率持续攀升。据相关统计显示,预计2030年成人超重肥胖率将达70.5%。在此背景下,体重管理年行动应运而生,强调借助中医药特色疗法,构建个性化体重管理体系。
在中医理论中,肥胖并非仅仅是外表问题,而是身体内部脏腑功能失调的外在表现。《黄帝内经》记载:“谷气盛而肌肉充,故肥。”这表明肥胖与饮食过量、脾胃运化失常密切相关。当脾胃无法正常运化水谷精微,营养物质就会转化为脂肪堆积。
中医辨证分型,精准干预
依据《体重管理指导原则(2024 年版)》,中医将肥胖分为四大证型:
1.脾虚湿阻者
常感乏力、水肿,需健脾利湿,可选用茯苓、白术等中药,配合艾灸足三里。
2.胃肠实热者
多有暴饮暴食习惯,宜清胃泻火,可用决明子、荷叶代茶饮。
3.肝郁气滞者
常伴有情绪焦虑,需疏肝解郁,配合针灸太冲穴、耳穴压豆。
4.脾肾阳虚者
畏寒肢冷,需温补脾肾,推荐肉桂、杜仲等药食同源食材。
四大核心理念,开启健康减重
1.饮食观:均衡为本
中医强调饮食均衡与规律,肥胖者应遵循“低热量、高纤维、优质蛋白”原则。多吃蔬菜、水果、粗粮,适量摄入优质蛋白,少吃油腻、高糖食物。同时,注意饮食顺序,先喝汤,再吃蔬菜、肉,最后吃主食,稳定血糖。痰湿体质者,可饮用陈皮茯苓山楂茶健脾祛湿。
2.运动观:动静结合
八段锦、太极拳等传统养生运动,动作柔和,能调节呼吸,促进气血流通,消耗热量。每周坚持3-5次,每次30分钟以上,长期坚持效果显著。
3.时间观:顺应天时
中医将一天分为12 时辰,卯时(5-7点)大肠经活跃,宜排便排毒;辰时(7-9点)胃经旺盛,需吃营养早餐。
4.心理观:情志调节
中医认为,长期压力会导致代谢紊乱。通过正念饮食、冥想等情志疏导方式,可减少情绪性暴食。
特色疗法,助力健康减重
中医减重采用内服外治相结合的方法。中药调理根据证型选用健脾利湿或疏肝解郁方。外治疗法包括针灸、耳穴压豆、埋线等。此外,中医还注重季节养生,春季可多食辛温发散食物,饮用决明子陈皮菊花茶。同时,为1200kcal/日减重需求者提供个性化食谱。中医推拿、拔罐等特色技术,也能促进脂肪代谢,帮助减重塑形。
避开误区,长效管理
有些人认为,中医减肥靠泻药,或者减重越快越好,这些都是错误观念。中医以温阳健脾为核心提升基础代谢,且主张每月减重2 - 4kg,保护正气。实现长效管理,可通过健康打卡、社群监督等行为认知干预巩固习惯,并定期结合BMI、腰围等指标进行体质评估,动态调整方案。
在体重管理年,让我们借助中医智慧,养成健康生活方式,实现科学减重,拥抱健康生活。
参考文献:黄帝内经、中医科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