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疗专题
全国爱牙日|想吃香、身体棒?先把牙护好!要记牢这些实在话
2025年9月20日是全国爱牙日,主题是“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”,副主题是“减糖控体重 护牙促健康”。别觉得护牙就是刷刷牙的小事,它跟咱吃啥、血糖稳不稳都挂钩,背后藏着全身健康的大讲究,今天就跟大家唠点实在的。
01血糖和牙齿,是互相“拖累”的老伙计
先说说高血糖的事儿
血糖一高,口腔免疫力就降下来了,细菌也容易找上门,牙龈会红肿、出血,时间长了牙龈萎缩,牙齿都可能松松垮垮掉下来;唾液里葡萄糖也变多,细菌吃了这些糖,会产生酸腐蚀牙齿,蛀牙就跟着来了;要是牙龈发炎,磕着碰着或者拔牙,血糖过高影响伤口愈合,甚至会引发感染。
反过来,牙齿出问题也会拖累血糖。比如牙周炎、蛀牙这些炎症,会让身体一直处于“慢性发炎”的状态,这会干扰胰岛素的工作,让血糖更难控制。最后可能会形成“高血糖→牙齿坏→血糖更差”的恶性循环。
再说说低血糖
低血糖本身不直接伤牙,但它的“副作用”得注意:严重低血糖时,人可能迷糊、抽搐、摔跤,一不小心就可能把牙磕断、磕松,嘴巴也可能被划伤;有些降糖药会引起唾液少,使人口干,这样清洁口腔、保护牙齿的“帮手”就没了,蛀牙、口腔发炎的风险就高了;还有人为了防低血糖,老吃糖果、饼干,这些甜的残留在嘴里,不及时清理也容易蛀牙。
02吃对了,牙好身体也棒
很多慢性病和口腔问题,其实是“同一个危险因素”导致的。比如老吃高糖、高脂、高盐、低纤维食物,不仅容易胖、得糖尿病、心脑血管病,还会让蛀牙、牙周炎找上门。所以吃对了,既能护牙,还能少得其他病。
大家得先分清“好糖”和“坏糖”
像新鲜水果里的果糖、牛奶里的乳糖、米饭土豆里的淀粉,这些是“非游离糖”,跟纤维、蛋白质一起存在,对牙齿影响小;但像饮料、糖果里加的糖,还有纯果汁、蜂蜜里的糖,这些是“游离糖”,吃多了特别容易蛀牙、让人长胖。
建议成年人每天吃的游离糖少于50克,最好控制在25克以内,大概就是5块方糖的量,2岁以下的宝宝更要尽量不吃。除了少吃,还得少喝含糖饮料、少吃甜食。
另外,酸性的食物和饮料也得注意,比如碳酸饮料、醋泡的东西。牙齿外面的“保护层”牙釉质怕酸,一旦被腐蚀,牙齿就容易坏。喝这类饮料时用吸管,减少跟牙齿的接触;吃完东西赶紧漱口,中和一下口腔里的酸。
对于洗牙、补牙、牙周治疗、根管治疗等创伤较小的操作,血糖要求相对宽松,但仍有明确目标。
03治牙和拔牙的血糖控制标准看这里
治牙
理想状态:空腹血糖< 7.0 mmol/L,餐后2小时血糖 < 10.0 mmol/L。
可接受状态:空腹血糖在7.0 - 8.0 mmol/L 之间,餐后2小时血糖 在 10.0 - 12.0 mmol/L 之间。在此范围内,进行常规治疗通常是安全的,但医生会更加谨慎。
需谨慎/建议推迟:如果空腹血糖> 8.0 mmol/L 或随机血糖 > 12.0 mmol/L,除非是紧急处理(如急性牙髓炎、牙槽脓肿),否则牙医通常会建议您先调整血糖,待血糖控制稳定后再进行治牙。
拔牙
糖尿病患者拔牙,空腹血糖控制在8.88mmol/L(160mg/dl)以内。
04护牙就这几件事,简单好操作
1.好好刷牙:用“巴氏刷牙法”,刷毛斜着贴牙龈,小幅度转动,用含氟牙膏,每天早晚各刷一次,晚上睡前那次一定要认真,刷够3分钟。
2.清洁牙缝:光刷牙不够,牙缝里的残渣得用牙线、牙间隙刷或者冲牙器清理,每天至少一次。
3.定期检查:口腔问题早期没啥感觉,等疼了可能就晚了。成年人每年至少去看一次牙医,小朋友牙齿长得快、坏得也快,每半年就得查一次。
参考内容:《中国卫生杂志》、国家卫生健康委官网